close
親愛的朋友,為響應430國際不打小孩日,將陸續推出親子教育專欄今年,4月24日的下午,人本將繼續舉辦活動來慶祝這個日子,誠邀您帶家人、邀朋友一起來參與。
更多活動訊息,請上http://www.wretch.cc/blog/msn124/23294883



【親子QA】跳開「孩子哭—你生氣」的互動模式!  ◎陳生慶

 

 

Q

人本的朋友們:

我的女兒唸小一,對於功課不懂的地方, 常直接用哭的方式來表達她的挫折感,即便在教導的過程裡亦是, 有時一整個下午,她可以因為弄不懂一題而哭上半個小時。 每次只要她一哭,我不耐的情緒就愈來愈高漲,會罵她為什麼要哭, 常常我生氣了,她更害怕。女兒很害怕我大聲,只要我一提高音量, 她就開始揉眼睛,也畏懼問我功課。現在她哭得比較少了, 因為知道會引起我的情緒反應…

我很生氣她用哭的方式表達,希望她要能「勇敢」面對挑戰; 也很生氣自己的耐心這麼差,為什麼一個大人教不會孩子( 不管是注音、英文或數學)?

 

 

A

 親愛的媽媽:

林憶蓮有一首歌叫作《不許哭》,儘管歌名是「不許哭」, 卻往往讓人越聽越想掉眼淚。哭是人很重要的情緒表達,難過會哭, 感動會哭—想哭的時候,是很難說停就停的。如同一個很餓的人, 並不會因為有人要他「不准餓」,就飽了起來。所以, 我也不會要您「不可以耐性差」,因為並不是被要求了, 耐性就會好。

問題是,功課弄不懂,到底為什麼要哭?而看到女兒哭, 您為什麼會生氣?

面對孩子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,大人常常會想,你好好講就好了, 幹嘛哭?為什麼要這麼弱兮兮的?我猜,看見孩子哭會生氣, 除了有不得不配合的「被脅迫」的心情, 更多的是當下不知道該怎麼辦的無力感。即便以母親的天性, 看到孩子哭會心疼,但是當這樣的狀況一再發生, 於是一看到孩子哭,耐性也就跟著潰堤。

如果您跳出來「旁觀」這對母女,就比較能看見, 大人和小孩是兩個獨立的個體,面對同一個情境, 會有完全不同的內在歷程。在大人眼裡,功課弄不懂, 要嘛就繼續研究,要嘛就不管它,有什麼好哭的? 我們習慣依照理性的判斷,期待孩子也用夠成熟的方式來面對問題; 但認知科學研究指出,大腦中負責掌管情緒的前額葉, 要到人將近二十歲時才會完全成熟。

對一個七歲的孩子來說,發現自己「學不會」,而且常常學不會, 是很緊張、焦慮的,因為那是被否定的感覺,最直接的連結就是「 覺得自己笨」,如果恰巧她又曾經被這麼罵過,恐懼會更如影隨形。 當她還不知道要如何表達內心快要滿出來的挫折感,唯一的出路, 就只有哭了。很有可能,連她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怎麼了, 該拿自己怎麼辦。

這個時候,先不要覺得她是衝著我們而哭,存心刁難我們; 先不要對她輕下斷語,不要求她,也不怪自己, 不將彼此放到對立的位置,因為一旦那樣,就會想贏回來一點。 孩子哭了,代表情感上需要被疼惜,這時如果選擇說理, 等於是用道理拒絕她,被打擊到的是情感,如果繼續拉扯, 走不脫這個模式,雙方都會挫敗;講得直白一點, 這個時候孩子需要的是「惜惜」:抱著她,趕快讓她倚賴一下, 用陪伴、聆聽取代立刻解決,當孩子感覺被支持到, 情緒充分的發洩了,不被壓抑,這個關就過了, 人才有可能理性的面對問題。

功課的挫敗,不一定要在當下談,仔細想過、準備過, 以後再找機會慢慢談。可以幫她把學不會的挫折感、 她內心可能有的轉折說給她聽;可以分享自己雷同的經驗; 更可以和她談,錯是對的開始,知道自己哪裡不會, 是很有價值的事。眼前,先讓她單純的怕「弄不懂題目」就好, 不用再多害怕「哭了會被責備」,要同時擔負兩種害怕, 人就更難勇敢起來。

小孩從很小的時候,就不知不覺的跟著父母學, 不是只有學說話寫字、學各種生活習慣而已,也學做人, 學面對問題。當小孩在功課上遇到難題的同時,我們也碰到了難題︰ 不知道當下要怎麼協助她的這一題。如果一旦沒輒就生氣罵人, 日子久了,小孩「見習」多了,一遇到不會的題目, 也就會讓情緒主導,失去了繼續嘗試的勇氣和能力。所以無論如何, 請媽媽一定要有耐性的陪孩子度過難關, 讓小孩看到成熟的處理事情的典範,包括處理她的問題時, 所展現出來的溫和理性,從容不迫。

但我前面才說過不會要求您要有耐性,怎麼一下子就自打嘴巴了? 這是基於我們和小孩之間的分野: 我們比較有能力讓理性的力量出來,不被情緒帶著走。 只要跳脫孩子「哭」的表象,深刻了解她情緒發展的狀態, 知道當下她最需要的協助是什麼,有著力點,我們就不會感到挫敗, 耐性自然就好多了。

上天賦予我們眼淚,就是要讓我們紓發無法用言語承載的、 豐厚的內在感受。如果不哭,人要如何排遣自己? 孩子內在有糾葛時,需要的是有人呵護他。下次當女兒哭了, 伸手抱住她,在耳邊輕聲的說:「雖然我不知道你怎麼了, 我在這裡,抱一下,現在想不清楚沒關係,慢慢來。」一定能改寫「 她哭、你生氣」的腳本,讓彼此更靠近,更有力量。

時間放長,眼光放遠,我們做的一切, 都是要讓孩子保有豐富的內在感受,有能力掌握適當的情感表達。

 

祝福您和女兒更親密、無畏!

 

 

人本教育基金會敬上

 

 

 

 

◎本文出自《人本教育札記》250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人本跳蚤市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